代表工作
深秋浅冬时节,天蓝如洗。在张家港市南丰镇东港村,村民赵爱珍带着她从城里回来的小孙女坐上直升飞机,体验了一把飞行的乐趣。“从空中望去,整个村庄尽收眼底,美得像一幅油画。”赵爱珍感慨着:“没想到,自己住了六十多年的村庄,竟如此美丽!”
村里有架直升飞机,这是东港村村民不敢想的。要知道,五年前的东港村,几乎是当地“落后”的代名词,村级财力仅为255万元,相较于全市村均稳定性收入1113万元相去甚远。不仅如此,村内道路狭窄,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行,道路两边还是半个世纪前建造的低矮平房。别说是村里能“通”飞机这样“高大上”的事,由于村里没有像样的超市,村民就连上街买菜这样的小事,还得前往几公里开外的镇区。
而这一切的改变,离不开人大代表的“鼓”与“呼”。
2023年,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各级人大(议政)代表中开展“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”学习实践活动,按照“五个表率”“五个贯穿始终”的实践要求,组织全市各级人大(议政)代表开展大学习、大调研、大走访、大提升、大党建等“五大行动”。2024年,持续深化提升“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”学习实践活动,并开设“双学双争双促”人大代表大讲坛。随着活动的深入,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。
“我建议村里要加快科学规划,合理利用土地资源,将道路改造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上日程。”“红色资源是东港村宝贵的优势,我们可以植入红色农旅的理念嘛,从而打响东港村的知名度”……在一次次“大走访”“大调研”中,人大代表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建议。一条条“金点子”也被记录在册,成为东港村“家底”日益丰厚的“金钥匙”。
然而,起笔难,落笔更难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如何让广大村民支持并参与乡村振兴工作,这成为了当时的“头等大事”。于是,人大代表们带头走进田间地头,深入堂前屋后,向村民详细介绍东港村的发展规划,推广新的农业技术,竭尽所能地将“民生愿景”变为“幸福实景”。
在葡萄园里散养黑凤鸡、打造“古韵东港”“沙夹黄”等特色农业品牌、产稀有绿壳鸡蛋……东港村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。
但如果说仅仅是如此,那是远远不够的。打造“差异化”,才能让东港村的农文旅之路越走越顺。
2023年5月,张家港市首个农业代表专业小组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东港村建成。24名人大代表集聚联络站,发挥各自在农业方面的优势,为东港村集体经济壮大献策献力。
张家港市人大代表戴俭、南丰镇人大代表张峰等5名代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,形成了《关于南丰镇东港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》,从产业结构、投资项目、干部容错机制等方面,深度剖析了东港村的发展现状,并提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具体举措。在这份报告中,“低空经济”四个字显得格外亮眼。经过各方努力,东港村“低空+文旅”的发展模式从“纸面”走进了现实。
2023年12月1日上午9时,一架白色直升飞机在东港村爱心农场腾空而起,翱翔天际,顺利完成首次飞行。
“首飞”的成功为东港村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,也给驻站的人大代表带来了莫大的鼓励。之后,东港村一鼓作气,积极发展林下经济,成功打造了森野露营基地。除了“空中游”体验日益成熟,还开发了露营烧烤、围炉煮茶、越野旅行、皮划艇畅游、亲子研学等项目,给了游客更多的游玩选择。今年以来,东港村已累计接待游客1.5万人次。
除了在联络站开门听民声之外,人大代表们还把“联络站”搬到了稻田间、草垛旁,主动走进农户家中,面对面交流,广泛收集各类民生诉求。
“通过向上提交人大代表建议,这些来自乡村的真实呼声被真正听到,而这些问题也得到了实打实的回应和解决。”镇人大代表张峰表示,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群众诉求30余件,另有5件热点问题已转化为村级民生微实事实施。更为可喜的是,东港村村级财力也实现了翻番。
“村里的变化真大!”村民孟余华感叹道:“道路宽了,村庄靓了,手里钱变多了,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满足。”
在人大代表的助推下,村“两委”带领全体村民凝心聚力,高标准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,打造了“最美乡村会客厅”;对东港路进行拓宽改造,推动道路由“窄”变“宽”、由“通”向“畅”;加大人居环境整治,完成特色康居乡村点位建设……如今的东港村正如孟余华所期盼的那样,村子越来越美,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