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表工作
我们身边
总有这样一个“她”
她是“新农人”,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一抹“巾帼红”
她是社区医生,用爱守护人民健康的“白衣天使”
她是社区书记,以青春之力书写为民情怀的“领头雁”
……
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人大代表
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庄严承诺
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
值此春天最美好的节日里
让我们向身边的每一个“她”致以诚挚的敬意。
朱海燕:为乡村振兴添一抹“巾帼红”
朱海燕,苏州市人大代表,张家港市宇鑫园家庭农场负责人。
2010年,朱海燕投入近200万元搭建连栋大棚,开始规模化种植蔬菜。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2015年,她成立宇鑫园家庭农场,经过多年的发展,现在,朱海燕的农场规模已经扩大到110亩,蔬菜大棚也升级成较为专业的钢管式连栋大棚,蔬菜种类从原本单一的普通白菜、萝卜、番茄、青菜等,扩展到金花菜、竹笋、芋头、红薯等近20个品种,销售范围从张家港本地扩大到无锡、上海等周边地区。
作为新时代农民,朱海燕的特色农业道路越走越宽广,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。今后,她还打算探索休闲旅游度假等产业模式,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更为多元、更为广阔的空间,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。
作为人大代表,朱海燕主动学习、积极履职、心系群众,积极参加“人大代表在行动 德法携手助民企”等各类主题活动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承诺。今年年初,在每月的“代表进网格”活动中,朱海燕根据群众反映的“晨德路过往车辆和行人流量较大,夜间行车事故率较高”的问题,提出了给晨德路增设路灯的建议,得到德积街道高度重视,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路灯增设。
“只要敢试敢干,乡村振兴的舞台同样广阔而精彩。”朱海燕表示。
许秋帆:把“民生清单”变为“幸福账单”
许秋帆,苏州市人大代表,张家港市高新区(塘桥镇)胡同社区党支部书记、居委会主任。
多年来,许秋帆扎根基层村、社区,凭着对基层事业的执着追求,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,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自我。
作为社区负责人,许秋帆积极推进“文明示范楼道”的建设,提升小区公共卫生环境;全力推进理论宣讲、居家养老、文艺晚会、公益集市等活动,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她想群众所想、解群众所急,把一桩桩、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“头等大事”来办,把一份份“民生清单”变成了一幅幅美丽图景。也正是因为待人热情,为民办实事,许秋帆赢得了居民满满的信赖与支持。
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苏州市人大代表,许秋帆时刻谨记自己是群众的“代言人”,她积极参加代表小组活动,用心用情为群众疏难解困。在基层走访时,有居民提出在胡同新村东区打造一座长廊的建议。收到提议后,她召集社区两委班子、议事会成员通过实地走访,并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东区议事长廊新建项目,打造集议事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“同心廊”,以实际行动履行代表职责。
“今年,胡同社区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,实施‘胡同里的帮帮团’等项目,推进小区篮球场改造等实事工程,努力让社区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”许秋帆表示。
季万兰:扎根科研一线 守护舌尖安全
季万兰,张家港市人大代表,江苏梁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。
她根植梁丰食品29年,始终奋斗在研发和质量管理第一线。作为企业质量主管,科技创新是她关注的焦点。在她的带领下,梁丰食品先后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联盟,创建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、江苏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。她主持完成了国内外新品研发项目50多个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、发明专利3项。她本人先后获得苏州市三八红旗手、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、张家港市道德模范、张家港市劳动模范、张家港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。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”季万兰表示,梁丰食品将始终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,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果。
2021年,季万兰当选为张家港市人大代表,她认为这既是崇高的荣誉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作为市人大代表,她立足本职岗位,为“食品安全”积极建言献策,做好学生奶民生工程,建立科学饮奶服务体系,安全放心的“梁丰学生奶”每天惠及港城10余万户家庭。她热心公益,经常深入社区学校义务普及食品营养、食品安全和科学养身知识,为提高市民群众营养和安全意识而积极奉献。
吴秋锂:扎根乡村促振兴的“新农人”
吴秋锂,张家港市人大代表,苏州顺泰元虫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。
诗在家乡,何必远方。她本是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,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,投入食用菌产业,成为一名“新农人”。她叫吴秋锂,现任苏州顺泰元虫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。回乡九年,她不断探索新的绿色可循环种植模式,种植范围也扩大至赤松茸、灵芝、草莓、蜜薯、丑南瓜等品种,创设“秋里农场”品牌,结合当下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,开辟了农产品“线上+线下”销售新路子,带动周边农户20余人增收致富。
她先后荣获苏州市十佳高素质农民、张家港市农村创业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。
为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,她积极参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专题调研活动,还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,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。
吴秋锂说,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就是要为广大的农民发声,为乡村振兴履职助力,下一步她将以“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”的精气神投入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去,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,利用数字赋能、科技助力,提升品牌知名度、影响力,并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,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,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奚洋:社区“领头雁” 居民“贴心人”
奚洋,张家港市人大代表、后塍街道中心社区党委书记。
社区工作连接千家万户,如何服务于居民,工作做到位,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?2022年8月,奚洋任中心社区党委书记以来,不断创新工作思路,着力打造了一老一小“共享奶奶”平台、民主协商议事阵地——“心栖吧”等特色亮点品牌。
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,社区工作复杂且繁琐,也是最能体会群众冷暖的。来到社区工作后,她深知广大群众的心声与需求,凡事都身先士卒、亲力亲为,尤其在解决重大难题方面方法得当、处理妥当,得到群众的认可。
考虑到后塍中心社区老年人较多,奚洋十分重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打造,她通过不定期走访和调研,掌握辖区老人需求,安排工作人员及时为老人送药、送温暖、送学习。
今年,她还将策划并实施“爱暖塍新·益起同行”等项目开展扶贫济困、阳光少年、桑榆乐园、睦邻友好四大民生服务,进一步盘活社区慈善基金,探索社区公益创投典型。
为促成“现代六尺巷”的佳话,奚洋以“人大(议政)代表轮值接待日”活动契机,与轮值代表共同参与了因“一堵墙”的邻里纠纷调解,让十几年的邻里纠纷得到了缓和。
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,奚洋始终以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的双重身份践行着为民履职的初心,引领社区工作创新突破、全面提升。
陶小贤:搭建代表工作室 为民履职零距离
陶小贤,锦丰镇人大代表、十一圩港村党总支副书记
“陶书记好啊!时刻把我们放在心上!”每当说起锦丰镇人大代表、十一圩港村党总支副书记陶小贤,那里的村民总是称赞不已。
陶小贤常年在基层工作,作为人大代表小组组长,她在走访时发现,辖区两所敬老院及居民安置小区的老年人生活形式单一、精神文化缺失,组织代表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深入调研和座谈会,最终形成了《关于辖区老年人如何更好老有所养的相关建议》,在建议中提出了构建养老服务专业化工作室的想法,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。最终十一圩港村在苏州市健康村建设中,加入并推动了相关养老项目,融合了由人大代表团队牵头的“五老”调解工作室、“陶小贤工作室”,充分利用周围配套基础设施,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助餐、助医、助洁、助健、助急、助乐“六助”服务。
如今,“陶小贤工作室”成了邻里中心反映民情、收集民意、化解矛盾的重要场所。
作为人大代表,陶小贤常常深入选区,定期开展“人大代表入网格”活动,向群众普及政策、倾听群众心声。她表示,在今后的工作中,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,用好“陶小贤工作室”,以“初心、实干、担当”不断擦亮人大代表身份标签,当好社情民意的代言人、人民群众的贴心人。
黄惠华:社区老人最信任的“闺女儿”
黄惠华,南丰镇人大代表、和平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。
“叮铃铃”,中午12点,南丰镇人大代表,和平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黄惠华接到了一位村民的电话,还没顾得上吃饭的她,挂断电话就准备出诊。作为和平村辖区范围内的家庭医生,她与其他几个同事一起,守护着400多户村民的健康。
“小黄呀,不好意思又麻烦你过来一趟。这两天头晕得厉害,你帮我看一看。”此次出诊的汤志英老人说道。
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黄惠华,作为和平村辖区范围内的家庭医生,她与其他几个同事一起,守护着400多户村民的健康,她也成了许多老人最信任的“闺女儿”。
2022年8月,黄惠华积极响应“圆梦微心愿”号召,成为一名光荣的“社会妈妈”。她与一名困境儿童建立长期帮扶关系,给予孩子持续的物质帮助,以及最渴望的情感关怀。
作为人大代表,黄惠华积极参与镇人大组织开展的各项履职活动。参与调研视察走访企业10余家,为推动全镇营商环境优化出谋划策;发挥自身特长,共同参与隐患排解、矛盾调解、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服务等工作;通过“人大代表进网格”、代表轮值接待等活动,积极回应群众关切、解决群众诉求。2022年,她被评为“南丰镇优秀人大代表”。
“作为一名医生,我会尽我所能救治每一位病人,坚守医者仁心;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,我会积极收集社情民意,贡献自身力量。”黄惠华朴素地说道。
陈冬:以志愿服务为媒 绽放巾帼芳华
陈冬,大新镇人大代表、中山村妇女主任。
在大新镇中山村,提起妇女主任陈冬的名字,人们总会伸出大拇指:“她是群众的好代表,是我们的贴心人。”
陈冬从事妇女工作多年,全心全意为妇女服务,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。为了更好地发挥巾帼力量,陈冬发动组建“巾帼志愿者服务队”,彰显了中山村妇女同胞团结协作、互帮互助的巾帼风采。
村子虽“小”,责任却大。自成立“巾帼志愿者服务队”的那天起,她用脚步丈量村情,用真情温暖民心。家住中山村7组的张伯患有小儿麻痹症,行走不便,日常起居由兄嫂照顾。得知张伯的情况后,陈冬常常与“巾帼志愿者服务队”的队友一起前去陪伴老人,帮他做饭、打扫卫生。
陈冬不仅是弱势群体的“贴心人”,作为中山村的村干部,她还积极关注民生,及时解决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。中山圩埭由于道路狭窄,坑洼泥泞,道路两侧的村民苦不堪言,翻新中山圩埭路成为村民最迫切的愿望。陈冬把村民的心声默默地记在了心里,一方面,她多次组织志愿者对道路环境进行美化提升,为村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;另一方面,陈冬向镇人大提交相关意见建议,推动中山圩埭路改造工程落地。2021年8月,村民期盼的中山圩埭路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并于年底正式竣工。
多年来,陈冬平凡的岗位上,兢兢业业、勤勤恳恳、默默奉献,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践行着“人民代表为人民”的铮铮誓言。